首页 资讯 解码平安产险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之道

解码平安产险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之道

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,是防灾减灾成绩飞速进步的十年,也是应急管理事业跨越发展的十年。一组公开数据显示,我国重特大事故数从2012年的59起,下降到2021年的17起,下降幅度达到71%;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12年的0.65%下降到2021年的0.29%。在这个过程中,以风险管理为基本手段与本质属性的现代保险服务业,积极发挥“稳定器”作用,深度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这既是保险姓保的要求,也是保险企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。平安产险就是保险企业助力防灾减灾的一个…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,是防灾减灾成绩飞速进步的十年,也是应急管理事业跨越发展的十年。一组公开数据显示,我国重特大事故数从2012年的59起,下降到2021年的17起,下降幅度达到71%;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12年的0.65%下降到2021年的0.29%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以风险管理为基本手段与本质属性的现代保险服务业,积极发挥“稳定器”作用,深度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这既是保险姓保的要求,也是保险企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。

  平安产险就是保险企业助力防灾减灾的一个缩影。十年间,平安产险坚持专业创造价值理念,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专业能力和科技能力,以“保险向实、科技向上、逆行向前”的姿态,探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切实助力平安中国建设。

  保险向实,织密减灾保障网

  “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共济,风险保障始终是最基础的、最重要的功能,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最根本的特征。”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。

 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,不仅灾害种类多、分布地域广,而且发生频率高、造成的损失大,巨灾风险形势严峻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,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数量和金额呈明显上升趋势,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。

  巨灾保险让破解发展和安全两难的问题成为可能。“通过巨灾保险制度,以市场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建立起应对巨灾的资金储备,将无灾或少灾年份的救灾资金储备起来并加以运用积累,在灾害年份集中释放,可以平滑极端灾害引起的巨大资金损失压力。”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平安产险坚持“保险姓保”,积极创新保障供给,通过充分发挥风险保障、经济补偿职能作用,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。据介绍,早在2015年,平安产险就积极参与了广东省巨灾保险试点,随后还重点参与了湖南、云南、重庆、广西等多个地方性巨灾保险安排,以及地震巨灾共保体。在实践中,平安产险更是融合巨灾保险和指数保险特点,创新推出“巨灾指数保险”。

  不同于一般巨灾保险,巨灾指数保险以强降雨和台风作为受灾指数,一旦触发赔付条件,无需实地查勘定损,即可按照保单规定核定赔付金额,直接支付,极大提高了救灾效率,有利于灾后重建复产,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。

  今年5月以来,广东省韶关市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。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,给人民群众及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。由于此次暴雨已超过巨灾保险约定的强降雨阈值,触发了赔付条件。7月20日,平安产险将8280.46万元巨灾指数保险赔款交付给韶关市政府,这也是广东全省近5年巨灾保险赔款单次金额的最高纪录。

  韶关市政府相关人士说:“洪水灾害发生后,平安产险第一时间启动灾害预警,开通理赔绿色通道,做到快赔尽赔,充分发挥了保险作为社会‘稳定器’的作用,用实际行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。”

  据了解,自2016年开展巨灾指数保险以来,平安产险累计提供巨灾赔款金额7.38亿元,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
  经过多年产品创新供给,平安产险已经形成指数型巨灾与民生型巨灾两条保障线,除了为地震、暴雨、台风等常见的自然灾害提供巨灾保障,还为巨灾引起的财政损失及民生类提供保障,例如人身伤亡、房屋财产损失、救灾物资费用等,形成灾害风险保障全覆盖,织密减灾减损保障网。

  科技向上:打造事前防灾体系

  防灾、减灾胜于救灾。如果可以从更上游的风险环节进行管理,就可以把损失消除在风险萌芽之时。

  长期以来,平安产险在灾害等风险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防灾防损经验。依托这些优势,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,搭建科技应用平台,提供一站式“科技+服务+保险”解决方案,实现事前提前预警、事中过程减损、事后提升效率,切实提高防灾防损能力,助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。

 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平安产险已组建自然灾害专业团队,在四川落地首个自然灾害实验室,通过暴雨、台风、洪水、地震等10种自然灾害数据,以及气象、水文、地理、遥感、地质、灾害、承灾体和社会经济类数据,建立了自然灾害时空数据库。”

  “当系统根据模型,计算出暴雨落区或洪水淹没范围后,将在灾害发生前24小时,通过多渠道向客户发送灾害警示,告知防灾策略。”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,科技让保险服务从事后补偿向事前管理转型成为可能。

  仅2021年,平安产险就通过AI智能电话、APP等方式累计为12.2万企业客户推送21万条预警信息,对实体经济的生产、重点项目的建设安全提供有力保障,切实实现防灾减损。

  同时,平安产险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运用,推动升级智慧用电、消防安全物联网及水浸智能监测技术,建立“物防+技防”多维防控体系,实现实时、精准地风险管理。例如,平安产险为客户布置的物联网系统,可24小时智能监测电气线路的漏电、温度等数据,一旦数据超过阀值时发出报警信息,使客户能够迅速应对,最大限度避免财产损失。

  依托科技赋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,在承保之后,平安产险可以分险种、分行业、分阶段,为客户量体裁衣式匹配防灾防损服务。

  以广东分公司为例。企业投保后,可自主选择适合的风控服务。这些风控服务实现了全方位风险覆盖,包括了气象灾害预警、防汛防台、秋冬防台、电气红外热像检测等。其中仅气象灾害预警就囊括台风等10种自然灾害。

  2021年的珠三角遭遇了暴雨、5号台风“蔷琵”、6号台风“查帕卡”及7号台风“烟花”等极端灾害天气。广东分公司根据客户行业、投保资产性质、水淹高风险区域等水灾识别因子,精准筛选出水灾高风险客户327家,并集中人力、物力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开展对高风险客户的线下防汛防台回访工作。出具防灾防损建议书超100份,有效的实现了防灾减损,保障了生产生活安全。

  逆行向前:积极参与应急救灾

  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。当天,经历长途驱车、步行、爬坡……平安产险第一批应急救援服务队就已赶赴至震源磨西镇,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救援理赔服务。这也是行业首家深入震中的保险企业。

  这是“平安守护者行动”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一幕。

 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。作为一家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,以民族复兴为己任”立业初心的保险公司,面对大灾,平安产险勇敢逆行,冲锋在前,积极参与应急救灾。

  据了解,中国平安在2019年启动了“平安守护者行动”,旨在充分利用自身在保险、安全、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优势,围绕防灾减灾、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、关爱特殊人群等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,助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,携手社会各界构建“开放、共享、可持续”的公益生态。

  为了持续推进社会治理效能,平安产险在“平安守护者行动”指导下,下了“绣花工”创新探索了“1+N”防灾减灾救灾模式,即通过组建一支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,为市民为社区提供风险排查、应急演练等N项服务,进一步引导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,持续提高大众防灾减灾意识、提高自救互救能力,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。该模式已于今年5月在江苏南京率先落地。

  截至目前,平安产险已储备277名国家认证的应急救援员,确保有需要时,能够快速、就近响应,保障应急救援效能。仅去年,平安产险就快速响应青海云南地震等突发事件31起,共发动超2万名员工志愿者累计开展超3900场“平安守护者行动”,覆盖人群超1000万。

  与此同时,平安产险致力于持续提升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的专业救援能力。今年8月18日,作为深圳市“第一响应”单位成员,平安产险积极参与,派出首批20多名志愿者率先完成“应急第一响应”培训。经过培训,第一批成员经过多项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,初步掌握灾害紧急应对、异物卡喉处置、止血包扎、常见意外伤害处置等专业技能,同时还学习了专业心肺复苏与AED的使用技能。

  如今,平安产险打造的社会治理产品体系:灾前依托科技赋能,对预期受灾区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;灾中依靠查勘理赔守护者队伍快速应急响应,第一时间开展救助与止损;灾后发挥保险本源职能,通过快速理赔、主动预赔服务机制等,提供及时风险补偿,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了有力补充。

  十年砥砺前行,任重而道远。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未来,平安产险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,持续提升科技赋能,产品创新,强化应急救援理念,全力以赴参与防灾减灾救灾。”

  来源: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华北热线立场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://www.huabeirx.cn/news/4823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alv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